前段时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刺激了全国人民的味觉,也极大地刺激了全国人民对家乡饮食文化的回味。在中国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各地繁如星辰的食材以及匠心独运的烹饪方式不仅体现着各地区的生态特点、文化气息,更体现着中国人传承千年、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
有人说:在上海很多东西是稀罕的,比如说清澈的蓝天;但对我来说,特别怀念家乡的美食。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刻,最让我念念不忘的仍然是那一碗热腾腾的热干面。热干面在外省并不那么受欢迎,但是湖北人对它却情有独钟,热干面、三鲜豆皮,油炸面窝和汤圆米酒并称为湖北四大特色小吃,无论是手拿“红富士”手机的高端人群还是贫民百姓,早餐都热衷于来一碗地道的热干面。每天清晨这些小吃店铺以及门庭若市的人群构成了湖北人一道道丰富而生气勃勃的早餐风景线。其实,热干面无论是做法还是用料都很简单,与老板相熟的顾客会喊“一碗热干面,多加点榨菜和芝麻酱、少放葱”,老板便会心领神会地抓起一把干面,装进竹笊篱,在热气腾腾的沸水面汤中,滚一滚、烫一烫,再麻利的抖一抖,迅速倒扣在碗中,加盐、加醋、加酱料、加榨菜和酸豆角一气呵成,一碗香喷喷的热干面就新鲜出炉了。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热干面好不好吃还有非常关键的一步:拌面。作为一名资深湖北人,拌面技巧是不可或缺的,趁着面热将酱料均匀搅拌,伴不好,酱料会结块,不仅影响面的味道,而且面条咀嚼起来如同嚼蜡。如果伴得好,每一根劲道Q弹的面条都带着新鲜面粉的气味芬芳,沾上香浓可口的酱汁,再配上脆脆的酸豆角和榨菜,让人无法抵挡其美味。
作为家里著名的吃货,每每回想起热干面总是让我热泪和口水齐飞。时光荏苒,韶华飞逝,这么多年仍难以忘怀、一再回味的恐怕并不仅仅是儿时的一碗热干面,而是儿时深深埋藏在心底的乡愁。乡愁淡如水,在外地工作时间越长,越是怀念家乡的点点滴滴。记忆里的家乡,春天漫山氲氤中,处处皆绿,丛丛翠绿中簇拥着红红的杜鹃花,宛如游龙的小溪里小蝌蚪成群结队地一起玩耍。夏天,山间风声飒飒,绿浪涌动,扑面而来的习习凉风中夹杂着些许泥土和青草的清香,令人心醉;夏夜月上枝头,漫天星辉和彻夜蝉鸣伴我们安然入睡。秋天,离家不远的菜畦里,从清晨到日落,整齐的菜畦里、乡间小路上,来回穿梭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看着丰收的粮仓,他们满脸的皱纹渐渐舒展,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冬天,银白的雪花如蝴蝶般漫天飞舞,光秃秃的大地瞬间披上了洁白的雪袄,顿时变了模样,显得更加朴素安详。嬉笑的顽童们一边堆雪人、打雪仗,一边哈着白气温暖着冻得发紫的小手……穿过四季,让思绪驻足在时光中,发现乡愁淡如乡间的一条小溪,虽平淡如水,但从未曾断。乡愁浓如血,现如今家乡早已改变了模样,唯一不变的是电话那头父母无尽的唠叨。刚刚身为人父的我才体会到父母的唠叨深藏着浓浓的亲情:“孩子,在上海过得好吗?爸妈很想你。”、“夏天空调别调的太冷,会着凉;冬天要多穿点,注意保暖”…...每当放假或是过年,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买好回家的火车票,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回家的信念不曾改变,因为我知道父母都已逾花甲,能陪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已越来越少……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在上海工作生活已有三年余,有一天当我幡然醒悟,家乡的味道,从此天各一方;原本触手可及的一切,从此变得遥不可及,我想那一定是一缕乡愁。
和父母缘分前夫缘分为啥三年就分手了 紫晴前世今生因果谘询网 https://www.richdady.cn/wap/zixun/item-5348.html
非特殊说明,本博所有文章均为博主原创。
共有 0 条评论